0%

《论领导力》读书笔记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反过来想,如果用治大国的方法烹小鲜,又有不同的收获。如何通过战略达成困难的目标?有所成就之后,又该设置更高的追求?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引人思考。

阿登纳:恭顺战略

战败国开局

如何以战败国的身份快速恢复国际地位?强调新德国新欧洲,与德国在欧洲的宿敌结为联邦并与美国结盟,将德国融入西欧是为德国再次统一的先决条件。

戴高乐:意志战略

光杆司令开局

世界命运岌岌可危。我是戴高乐将军,现在伦敦。我呼吁所有现在英国领土上,或以后有可能来英国的法国官兵与我联系,无论是否携带武器。我吁请目前在英国领土上,或未来有可能来英国的所有兵工厂工程师和熟练工人与我联系。无论发生什么,法国抵抗火焰绝不能也绝不会熄灭。

成功之后

戴高乐的传奇无需赘述,而领导国家走向复兴富裕之后又该如何呢?继续勒紧裤腰带搞生产,住在巴黎拥挤的楼房中?将创造的财富用于何处,如何保持外部压力又避免外部的侵蚀,才能保持民众继续艰苦奋斗?如何合理分配社会福利,让不同年代的人平均享受资源?

何为同盟?

纵观历史,同盟的形成是为了用以下5中方式协调一国的能力和意图:(1)集结充足兵力打败或遏制潜在侵略者;(2)对外显示这种能力;(3)宣誓超出一种确立关系谋划之外的义务——这些义务如果清晰无误的话,本来无需正式宣示;(4)宣誓具体交战理由;(5)作为处理危机的一种外交手段,消除对缔约国意图的任何怀疑。

核武器的问世改变了以上5个传统目标。

尼克松:平衡战略

王炸开局

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不太稀烂。

美国人的思维

不可否认,短暂的历史即使缺乏底蕴,也能短时间积累珍贵且独特的外交经验。

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中,美国形成的安全需要是全球稳定,因此致力于维持全球平衡;另外可能是传教的传统,让美国人将输出民主、成为灯塔视为正义。从中立视角里,美国确实援助了西德、日本等国家的战后发展;在接受援助和军事保护的国家视角里,美国角色的缺失意味着动荡。美国提供共同防御的承诺,被保护国为了承诺参与行动。这让战后世界达成了相对稳定。

但是有几个漏洞。一是核保护伞并不能生效,如果被保护的国家受到核打击,美国本土如果能避免核打击,基于安全需要原则,则必然不会履行反击的义务。二是“民主在西方国家以外还是个陌生的概念”,美国的价值观并不普世。三是如果美国抛弃了任意一个盟友,这个共同防御的平衡将不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深陷各个战场无法脱身的原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超过美国安全需要的全球稳定不属于美国的诉求,例如东亚自贸区,强大的欧盟。

从这种思维出发,并且保持现有格局不变,对于收复台湾来说,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包括:如何以非武力的形式统一;如何让美国和美国的盟友不将台湾沦陷视为一种美国的不作为;如何保持区域内经济和政治的稳定统一,这个区域至少包括东亚、中南亚。

萨达特:超越战略

伟人光环消失开局

选题挺好,讲了如何在伟人光环下苟着。

分步走

台湾问题能否分步走?从建立信任开始。

李光耀:卓越战略

无历史国家开局

新加坡和利比亚?

民主的适用性

如果决定政治意见以及政治分歧的是身份定义这个不可变因素,而不是易于变化的政策差异,那么民主制度正常运作的可能性便依照分歧的程度成反比下降。

国家挑战

在他(李光耀)看来,美国方面的挑战是它在缺乏内省的理想主义和经常发作的自我怀疑之间的摇摆,中国造成的问题则是传统帝国模式的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