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离职感言

很庆幸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我决定即将辞职,开始一段新的冒险。今年我已经29岁了,在这之前,我对于人生基本没有像样的规划,基本是随波逐流。随着对社会运作的规律越发了解,我渐渐能看清楚四周,所以决定抓起自身命运的舵轮,朝自己心目中的彼岸行去。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我的爸妈在最先开放的广东相识,96年我在深圳保安医院出生,响应独生子女政策的号召,我没有兄弟姐妹。2000年07月04日,在爸爸的高瞻远瞩对我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的期盼中、妈妈的反对对我即将离开她的身边的悲伤中、爷爷奶奶对我这个退休生活中额外因素的些许抱怨勉强中,我来到了上海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我在闸北区白玉兰幼儿园读中班,幼儿园的园长是我奶奶的妹妹的同学,借着这层关系,我不得不在静安闸北间奔波上幼儿园,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转两班公交车到学校,还好是寄宿制的,不用每天通勤。我奶奶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奶奶在杨浦五角场沪东堂旁边买了房子,说是遇到轰炸会避开教堂,爷爷奶奶希望退休以后有个照应,于是搬到了隔壁小区,一直住到了现在,哪怕我的小姨奶奶后来又搬去了松江,也未曾再次搬迁。这个决定让背景比较复杂的我自身的身份认同更接近杨浦,只有和杨浦的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们的共同交集才是最大的,毕竟和西南几个区的同学春游的目的地都不一样。

因为搬到了五角场我的小学就在当时杨浦区的几所寄宿制学校中挑选,包括打虎山路第一小学、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建设小学,还有离家很近的不是寄宿制的政立路第二小学。我记得当时参加了几场面试,面试的问题有一部分是脑筋急转弯,有什么东西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之类的,小的时候经常生病,当时由于发烧发挥得不理想,没有答上来。总之,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直到初中预备班时老师提及,我才隐隐约约知道我读的小学不算太好。不知道是不是爷爷奶奶对年轻时在杨树浦居住过的经历因此有特别的感情,我最终去了那附近的建设小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不是一个好的街区,下支角,学校隔壁的墙上用黑色的油漆写着此处大小便不是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也不算一段坏的经历,在我懵懂中接触到了真正的社会平均数,这是我后来很多其他一直在最好的学校里读书的同学不曾体会过的,在我成熟之后这段经历帮助我形成了更实际的价值观。

我的初中选择是巧合、父母提供的条件、个人努力三者决定的。在我四年级的时候的一次我爷爷、我的班主任和其他几个老师家长的闲谈中,得知了上外双语这么一个学校。这是一个私立学校,当时也没有双减政策,选拔学生的方式是学校自行的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初中文言文、奥数、初中英语。这些内容我当然都不会,于是学校很贴心地开办了周末补习班,美其名曰小五班,大概意思是五年级小升初培训班,通过在培训班中进行考试,既筛选了学生,又赚到了补习班费用。我挺喜欢当时的补习班的,学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我记得那时第一次自己问出了多少乘以多少等于二的问题,我爷爷告诉我是1.414,虽然我还不知道开根号的概念,直到在初中高年级课本里学到。我顺利地拿到了优秀学员的称号,在父母支付了每学期8000元的学费后,我进入了当时还不错的上外双语就读。在这里,我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度过了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中考高考相对单调,基本上就是填志愿、各凭本事的事情,一考定终生的事情,没有太多选择。中考语文考得不好,让水平在四校分界线上的我去了控江;高考则相对轻松,在能力差不多达标的情况下凭借自主招生去了交大。工作忙碌对我学习方面上心不多的父亲,在这几件事背后也出过几分力,虽然都没产生什么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提供了经济方面的帮助,这以及其他的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中产阶级子女的教育水平与父母的收入是呈正相关的,子女的能力产生的个体值偏差完全可控。爸爸做的第一件事是中考时候告诉我,万一我没考好,他会托关系把我安排到曹杨二中读书,给我兜了底,很明显,他完全不清楚我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我得掉几个档才有机会去曹杨二中。第二件事是在高三的时候他被和交大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交大智立方的补课电话广告忽悠了,给我报了一个一对一的语文补习班,因为他知道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现在我认识到,我的语文不好很大原因与我的留守儿童经历有关,缺少沟通交流,缺乏表达描写的能力、同情和爱的能力,以及缺少社会经验和阅历。我记得初中时别的同学写的优秀作文是和父亲在雨夜停车场感叹看门大爷的辛苦工作,而初中的作文要求写的是带有描写的抒情散文,这让整天和同龄人或老人待在一起,缺少正常父辈言传身教的我,既编不出故事,也没能力去描写,写得一直是干巴巴的,直到高中要求写议论文,我的作文水平才有所好转。我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因为智立方一对一补习班而得到显著提升,这点直到我读大学参加辩论队以及之后更多的系统的学术写作课、人文课、书籍阅读中才逐渐有了改善;我的爱以及同情的能力则要等到更晚,在与女朋友的交往中,才慢慢获得;至于社会阅历,相比于很多有爹可靠的同学们,我还望尘莫及。落后并不是坏事,这些能力都会随着成长慢慢获得,我的经历并不完美,但相比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幸运的、幸福的。第三件事则是高考填志愿,除了一志愿交大密院以外,我的二三四志愿都是爸爸填的,依稀记得他填的是电子、土木和建筑,当时已经是2013年,从现在来看,这也不是什么高招,土木建筑也是夕阳产业了。在我一志愿选择密院的时候父亲是支持我的,说可以支持我出国读书,但是希望我能扎实地经历国内的基础教育,经历高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点我比较同意,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好好体验。

我个人在这段时间里,任然处于缺乏清晰社会认识的阶段,个人选择仍然是混乱的,缺乏决断的。我记得初三的时候问过爸妈能不能不读高中,直接进入社会,在高一的时候最想去哈工大,因为名字很酷,高二的时候听初中好友说他的同学去了交大密院,有 dual degree 项目,听着很高大上,并且还有多方向发展的余地,而且交大离家也比较远,不用经常回家,我就把这作为了我的一志愿,参加了交大的“华约”自主招生,离家近的复旦的千分考都没报名。包括到了研究生择校阶段,我也是图省事,找了中介去了有半合作项目的USC,当然水平也就那样,处在那条线上,最后选的专业也是 Computer Science General,依然不清楚将来要做什么。

在这阶段,我经历过两次失利,一次是中考,我认为我发挥失常了,后来去了控江中学,对于高中,我一直没有什么归属感,不以为荣。不过在这里碰到了我的好友同桌,他说他和我做同桌以后喜欢上了学习,于是他让他爸安排我做了他两年多同桌,我和他做同桌以后认识到了聪明成绩好并不是成功的关键。这么说来他也在我的人生中起了直接作用,他让他爸把我和他一起分到了比较好的那个化学班,要谢谢他。当然,他对于我的人生选择还有很多影响,包括教我谈恋爱、以及形成更多的人生观。第二次失利是大一第二学期的绩点暴跌导致我错过了双学位项目的申请名额,这一部分是因为第一学期成绩太好导致的自我认知失误选课失误、学业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是被人抄了作业吃了一个 plagiarism honor code,4学分降了一个档。当时我很难过,想休学一年重新再来。那天晚上,我哭的很伤心,躺在学院二楼的天台上,给我的父母打电话,我的父母安慰我开导我,但是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大我三届的学长,我的小班对我的开导,他一方面告诉我休学会影响我在同届学生中的评价,这点我倒是不在乎;另一方面他说了12年苏州太湖游船的事,告诉我除了死亡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就慢慢释然了。当然这件事对我是有影响的,我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室友说我因为这件事变得有些吊儿郎当、不求上进,我的思政老师说我烂泥扶不上墙。从那以后一直到研究生毕业,我都基本在想着出去玩,跑了不少地方,参加了阿德莱德、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冬季项目,在读研究生期间去了英国、西班牙、秘鲁、哥伦比亚等好多地方,也和朋友完成了美西的 roadtrip,趁着还没工作花着爸妈的钱,完成了 grand tour,过的很是开心。

因为多方面原因我在毕业后不久就选择回了国,一是 covid-19 疫情使然,二是没有迫切的赚钱的压力,三是没有特别的崇美情节想要定居,四是当时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我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我指的是非简单前后端,比较有发展前景,能接触到比较多前沿技术的工作,四是觉得国内没有文化隔阂长远来看发展前景更好,五是因为家庭原因,我的家人分居各地,一年到头也难有碰面的机会,我不想重蹈这样的覆辙。

读了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的我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只做过一个暑期科研项目,没刷过 leetcode,要问为什么,那就是都出去玩了,于是直到回国疫情隔离完才开始找工作。因为研究生学校选在了洛杉矶,当地有发达的影视动画、游戏行业,选了几门相关课程,暑期项目也是和光子映射算法相关的,我就决定把图形学作为我的发展方向,决定找引擎开发相关的工作。当时认为这比较有发展前景,更多依靠的是技术沉淀,不太容易被淘汰,后来工作才知道除了不容易被淘汰以外,图形学也没有太多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高投入且来钱不快的行业。回想起来,研究生选课还是比较幼稚的,一开始和室友一起选了高级计算机系统,就像本科选了一堆 honor 课程一样,只是想证明下自己的能力,不过不算太糟,这些内容在我后来的工作中都有运用,包括但不限于曲面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引擎设计,这些在图形学的工作中都有大量运用,甚至是信号与系统课学的奈奎斯特采样定律都能用上。相比当时相当热门的 machine learning, natural linguistic programming, transformer 等等数据驱动的方向,我更喜欢可预知更科学的内容,而图形学完美符合这一特点,蒙特卡洛采样、投影、曲线连续性、物理模型等等都充满了数学的优美,这是我喜欢图形学的一大原因。可见我当时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喜好,而非时代前沿的浪潮,并且对什么是接下来的热门是什么也知之甚少。

我非常幸运,2020年程序员的就业环境还不算太糟,大部分公司都还在扩招,之后进公司也发现,大部分员工都是那段时间入职的。当时我的水平很差,我清楚记得当时去 nvidia 面试,面试官问我 static function 的作用,我答不上来,间接错过了一个亿。图形学相关的知识除了来自于研究生课程学习,更多的来自于面试,凭借着央求面试官给我一个加试的机会,我在一周内东拼西凑用 OpenGL 写了一个 geometry shader 渲染草体的动画管线,既勉强补强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又顺利的拿到了 offer。当时我的选择不多,除了群核科技室内设计渲染引擎开发之外还拿到了两家游戏引擎开发的 offer,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州。合计了一下,游戏公司加班更严重,而杭州离家正好不近不远,更加自由些,顺便玩遍江浙沪皖,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地点。即使公司在上海有部门,我也选择在总部杭州入了职,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远离部门远程工作对于个人进步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去了群核科技,是因为游戏行业毕竟更远离实体产业,受到父亲工作的影响,我最终选择了这个和实业搭点边的公司。从找工作到入职前后花了两个月,当了两个月家里蹲。

群核科技是一家做室内设计的公司,2020年正是公司意气风发之时,经过之前几年的努力,公司超越了其他几家竞争对手,成为了国内份额最大的装修设计平台服务商,气头正盛,上市敲钟的传闻不断,而在随后的几年里,疫情、房地产行情一下子变差,SaaS公司份额增无可增,一部分人努力坚持开辟第二赛道,一部分人端着盘子占着坑,向前的车轮逐渐缓慢。大老板们眼光总是看向五年后的,坚定地支持创新,在我入职的几年里,我所在的大组 KooLab 孵化了好几个新产品,包括具身智能训练、云端真实感渲染、电商设计、照明仿真,我也都有参与其中,切实了解了产品如何从0到1,什么是people dont’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KooLab manager 是唐睿博士,最初是做人脸识别的,转行做渲染和机器人,科研商务两手抓,两不误,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本事。

我在公司待了四年有余,一直都在 KooLab 下做渲染引擎的组,从一开始的啥也不会,到现在对图形学前沿技术发展有大致了解,对业务熟练能初步带领团队制定并达成目标,一路上可以说是偶然与必然兼具的结果。一是小组的结构和需要一直在变化,顺应变化的需要,负责了更多内容。组内原来有三个方向,分别是 Web3D, Path Tracing, PBR,一开始我分在 Web3D 组,后来负责 Web3D 和 PBR 的人离职读博去了,我就顶了他的位置,再后来 PT 方向的产品孵化需要 PBR 相关的技术,就又顺势加入了 PT 的工作中。这段经历所有人都是大同小异,我个人总结的经验是永远需要优化自己的工作内容,拆解分配给他人完成,空出时间思考,准备好承接新的内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二是虽然我不算善于交际的类型,但在程序员里,我已经是表达欲很强的了,这让我有了整顿职场的机会。从一开始表达对 manager 种种的不满,到后来慢慢参与规章流程的制定,到最后承接团队的管理、建设和外宣。通过了这几年的工作,我积累到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了解了社会运作的一些规律,因为了解所以增加了自信;除此之外,也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人生规划的问题。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很难在现有图形学的职业道路上看到将来。一是公司和大环境层面的,现在我们开发的渲染器的渲染量在每日百万级别,遇到了增长的瓶颈,而全世界成熟的渲染器的更新也出现了停滞,渲染技术未来20年的发展不可预知;同时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公司不再处于扩张期,个人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晋升成长变得困难。二是从长远的职业角色来看问题,现在能想到的角色有三种类型:创业者、科学家、引擎架构师。创业者是指通过发掘新的图形学需求进行创业,就如同群核科技找到了室内设计渲染这样一个突破口。渲染技术现在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游戏动画、建筑、汽车、医疗这几个大方向,大多是重资本的产业,想要切入并不容易,而目前我并不具备这样的外部条件。科学家是指参与学校科研项目,建立学术威望,目前看来我并不是这块料,读博士还是等财富自由之后再考虑。最后一种是引擎架构师,而这就是老老实实当个打工人,慢慢磨砺累积经验,等待机会的到来,上升的空间并不大,而且因为不像前两者,能掌握完整的生产资料或链路,形成完整的闭环,很容易被淘汰。

总之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如果不能掌握生产资料,产生足够多的社会交换,被社会的多方面需要,那么命运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被淘汰是可以预见的。而现在的我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作为程序员,只发生和雇主的双向交换,我手中没有科研资源,也没有客户资源,没能拓展自己的影响力,我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我的价值在离开公司后就一文不值。同时,我也没有在工作之外的部分与社会发生交换,没有副业,也没有其他的社会背景,没有投资意识和能力,除了银行定期存款以外没有能延续家族财产的能力。不得不说在家族传承这点上,我的父亲因为不是世家子弟也没有什么经验,我也没有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只能之后一代代慢慢摸索与积累了。总的来说,虽然短期内我能享受比较优渥且自由的生活,但这并不稳定和长久,需要调整。

我给自己开的药方是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了解社会,同时,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对应的社会价值。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首先,我有些胆小,不太愿意接触新的事物,比如面试、投简历、打电话找客服等等。第一次尝试之前,总归会非常紧张,觉得自己会做得不好,而这些事情的失败是没有成本的。比如说投简历,哪怕是一家公司也能碰到不同的 hr,失败了一次果断时间再投不就完了。打电话找客服那就更简单了,重新再打,下次都不是同一个人。哪怕是谈恋爱,表白失败也不过就是下一个的事情,总有成功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渐渐累积自信,还需要了解事情发展的规律,接受并熟练地掌握它,对于新的事物,则需要借助过往地经验,克服惰性,勇敢地挑战。第二点是欹器满覆,我总能很快速地初步掌握新的知识、理解新的概念、适应新的环境,也正因为只是大致地掌握了事件的主体,在细致研究上并不扎实,很容易需要从头细细掌握,同时也不愿意将一件事推敲到极致,我的追求永远只有80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希望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的方式取得平衡。第三点是个人性格不喜欢不必要的交际。这种不喜欢我觉得分为几层:一是我能在独处的环境里获得满足,平时我能在酒精、娱乐、书籍中保持自我,一个人并不会淹没在孤独中;二是我很少从社交中获得能量,只有在有智慧闪过的谈话中,才会感激有所收获;三是我并不喜欢让他人获得舒适的社交,不喜欢相互依偎获得温暖,有些冷淡以及吝啬,在这样的社交场合我通常表现得比较自我,别人尴尬我不尴尬;四是疏于经营人际关系,朋友见面时玩得开心,不见面时多年不会有任何的联系,这可能和我没有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有关,没有走亲戚的经验。接下来,需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这并不等同于谄媚迎合,而是必要的流程,另外,以自己的思想或行为,成为他人的内心支柱,成为他人的精神图腾,同样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方式。这些都是我意识到自己的薄弱之处,也是我变得更成熟的路上的需要迎接的一些挑战。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有家庭条件不需要再奔波劳累,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做个败家子。但相对来说,这也无形带来了压力。我们听说过父辈的创业经历,听说过种种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例子,而抱怨自己没有一展宏图的机会。这是因为时代变了,并不是不会成功,而是花费同样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却变小了,机会变少了。听过这样的故事,而没有这样的机会,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呢?以前在校报上读过两句诗,将士戍边不畏远,只恨生我不逢时,虽然对仗并不工整,但这种时空错位的无奈感让我影响深刻。君子藏器于身,以待天时,人的寿命不过百年,天时不至亦是一种无奈。这种困境并非属于我一个人,有的人跑马拉松,有的人越野徒步,有的人钓鱼,有的人骑车,他们通过无意义的运动在消耗着自身多余的精力,寻找所谓的生命的意义。如果有机会干一番事业,是不是大部分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

我的内心时而是血脉偾张的,时而又是踌躇不前的。血脉偾张是因为还没有自甘平庸,决定驾上小船搏一搏命运的浪潮。现在的我对于自身,对于社会都有了新的认识,如同一个水手掌握了基本的能力,渴望有一条自己的船,有一日自己当上船长。踌躇不前是因为灯塔依旧未有出现,不知道哪条航道通向理想的彼岸。本想通过写作理清思绪,化解最后的不安,坚定所有的信念,然而并没有成功,很多想法总是一闪而过,最激烈的冲突没有爆发,自我觉醒是不彻底的,只能暂时搁笔,落下一个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