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跟日本综艺节目《人类观察》无关,试图用观察生物种群的方式观察人类,就像人类观察孔雀,外星人研究地球人那样。本系列纯属空想,缺乏论证,不要当真。
本期的主题是人类对于脱发的态度。
哺乳动物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进化出了体毛,而随着智慧的出现,人类学会了用其他动物的皮毛或者人造物来保持自己的体温,其自身的体毛也就不重要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于是人类的体毛也就逐渐退化了。而人类的头发依旧有一定的保护功能,比如说非洲人的头发卷曲,是为了良好的隔热和防止太阳直射,从而保护头部,但是这种保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变得无关紧要了。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出现了更多的白领,这些人显然不需要担心太阳折射头皮的问题,相反的,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大量的脑力劳动,如何让脑子降温(也许),还有如何在保持相同摄入水平的情况下,让大脑汲取更多的养分,那么头发、肌肉这种不必要的消耗首先就会被取消掉。比如说,哆啦A梦中就有一集进化退化光线枪,设想人类进化后会褪去毛发变成大光头,脑袋变得很大,而四肢萎缩。顺便附赠一期讲充足的生存资料与大脑容量关系的小科普:传送门
根据人类的当前生活需求来看,脱发就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理性状,而且是一种符合进化趋势的性状。从短期来看,头发也不重要,坐在办公室里也不用考虑保暖防晒,如果到野外有需要,戴个帽子就好了。从长远来看,头发不重要,所以脑袋更大、分配到更多养分的个体更受青睐,会被筛选出来。
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人们为什么会违背进化的规律,偏爱头发浓密的个体呢?主要原因是脱发被和衰老、生活压力大等因素主观地联系了起来 ,而头发浓密象征着年轻,生活优渥,不必为了生活过度劳碌。类似的,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肥胖的个体更受青睐,因为他们有更强的获取物资的能力,在物资相对充足的年代,精瘦、健壮被认为是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控制自己的营养管理,同时也不必提前囤积脂肪。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工作需要,导致了部分人无法拥有正常且规律的作息,这种不规律的作息加剧了内分泌的失调(二氢睾酮)和脱发的程度。那么那些能保证正常作息的人,就被认为更具有竞争力。而这些能保持正常作息的人,头发就有可能更浓密。
显而易见的是,脱发和有竞争力(享受更多的生存资料)之间关系既非充分,亦非必要。谢顶的人也可以成为科学家、当上局长、变成富翁,脱发浓密的人也可能身无分文、一无是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解释着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呢?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利条件原理(handicap principle)来说明:简单来看就是说个体愿意花费高昂的代价来释放某种信号,证明自己有能力支配某种资源或者是具有某种特质,而这种高昂的代价甚至可能从形态上给该物种带来缺陷的,而不具有这种特质或资源的个体是无法释放这种信号的;另外,这个原理在性选择中比较适用。我们以雄孔雀为例,我们知道雄孔雀会有一条美丽的会开屏的大尾巴,而这尾巴除了吸引异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作用,而为了拥有更漂亮的尾巴,雄孔雀就必须汲取足够多的养分,使羽毛更具有光泽,而这条尾巴并不能让他在与别的物种竞争时,或者在自然环境变化时,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带来劣势的。如果说孔雀的这个例子不够合适,部分观点认为它的尾巴还可能有威慑作用的,那么可以参考突眼蝇的例子。
类似地,人类为了证明自己的优势,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至少包括金钱和精力),去植发、染发、烫发、接发、戴假发、贴发片等等,来证明自己的竞争力,而这种额外的花费就像是雄孔雀的尾巴,是华而不实的,因为可能碰巧会有占有较少资源就能获得漂亮羽毛的个体,或者在资源分配上更注重羽毛而不是其他具有竞争力的器官(例如飞行用的肌肉)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在性选择中往往更有竞争力(当然不是绝对的,不具备其他竞争力的个体也会被淘汰),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更有可能被保留。同样,类似地天生拥有浓密头发而不能拥有更多生产资料的人类个体,现在也有了额外的竞争优势,因为头发让他们看上去过的很安逸。
因此,哪怕头发已经不再被现代人所需要,它也可能继续出现在将来的人类个体上,作为一种证明自己个体竞争优势的物种缺陷存在(详见突眼蝇的视频)。那么本次的观察及论证(伪证)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最后来开个“脑洞”: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好看头发作为人类性选择唯一的评判标准的话,人类会演化成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这浓密有光泽,或者蓬松的长发,而且得是五颜六色带有花纹的,再或者是每到交配的季节就会变色开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