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观察第一期--K策略

本系列跟日本综艺节目《人类观察》无关,试图用观察生物种群的方式观察人类,就像人类观察蚂蚁,外星人研究地球人那样。这种把自己排除在人类之外,摈弃人性的方式可能很怪异,或者很残酷,不喜勿喷。本系列纯属空想,缺乏论证,不要当真。

本期的主题是人类个体的繁育策略和社会性研究。

参考资料:山高县: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仅参考数据,不引用观点。)

从人类自身视角观察得到的部分现象:

  • 男女比例失调,古有堕女胎、弃婴现象,现有B超筛选、主动堕胎。男性多于女性,比例夸张时可达到2:1。有传宗接代的观念,倾向于生育男性后代。
  • 男性婚娶压力大,往往伴随天价彩礼,可达6年净年收入,光棍多,自古有之。
  • 质量教育成本高,占家庭主要收入。
  • 除了特定的、短暂的历史阶段会出现超生潮之外,生育率通常相对较低。
  • 该资料样本为人类总数量的20%左右,有一定参考价值。

观察人类的得到的观点(以下观点结合了上述现象和部分常识):

  • 显然,总体来说人类是一种采取K策略的生物(参见附录一),体型较大、子代数量较少、较长时间照顾、一生繁殖次数较少。r/K策略选择也会产生轻微波动:部分族群倾向于相对多生育、少培养(多子多福),通常这些后代获得的资源较少,有时会导致竞争力相对较弱(上不起学,交不起彩礼,从而无法继续繁育后代);部分族群倾向于优生优育,通常只有一个后代,并且会花费大量的资源用于养育后代,花费的资源占到雌雄双方所能生产的资源的50%以上,显然这种策略会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 由于采取了K策略,为了保证后代质量,人类倾向于组建雄雌比例1:1称之为家庭的单位繁育后代,以达到提高后代生存率和质量的目的,这种单位相对固定,通常伴随终生。在可预见的人类发展史中(过去、现在和短期内的未来),这种1:1的单位仍是主流,偶尔会产生特例,例如有竞争力的雄性个体脱颖而出,会与数量众多的雌性繁衍后代(一夫多妻),通常这些后代也有机会得到相对丰厚的资源;缺乏竞争力的雄性个体偶尔会产生一妻多夫的现象,多名雄性个体与一名雌性个体繁衍,由男性独立抚养后代,这些后代可能会因为缺乏雌性照料而减弱竞争力;部分雌雄结合组成家庭,也可能因为竞争力不足而选择不养育后代(从而被淘汰)。另外,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逐渐产生了共同养育后代的习惯(人类称之为社会化抚养,把家庭生育的后代放在称之为幼儿园、学校的设设施中集中抚养),这种习惯类似于蚂蚁种群中的社会分工(蚁后负责养,工蚁负责育),这种抚养方式提高了生育效率(不需要稳定的家庭,社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与质量(提高了后代的竞争力),但发展到当前阶段,1:1的家庭单位仍是主流,至于这种社会型行为是否会继续分化仍未可知。
  • 人类倾向于繁育雄性后代的的个体行为(人为筛选,放弃部分雌性后代),导致了宏观上雄性与雌性的比例维持在1.05~1.3:1左右(拍脑袋猜的,没有考证)。这种有趣的行为:1),保证了人类社会有充足的劳动力 ,通常来说雄性个体在可预见的人类发展史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过去与现在),相对于雌性个体有更高的生产力,这种人工筛选雄性个体的行为,类似于蚂蚁种群中按比例繁育蚁后、雄蚁(负责繁衍生息),和无生育能力的工蚁(数量多、相对健壮、充当劳动力)。2),便于筛选优质的男性后代,此处优质指代有能力繁衍后代的个体,不对称的雄雌比例保证了部分雄性个体在1:1组建家庭的情况下将失去生育机会,从而被淘汰出局,这种现象相对于雄雌比例平衡来说,有效的加快了自然选择。
  • 人类个体的生育策略间接宏观调控了人口规模,或者说生产资料限制了生育策略,最终影响了人口规模。根据人类自己提出的 logistic 人口模型(详见附录),稳定的人口规模是受到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限制的,若超出限制则会产生 波动(懒得找更复杂的模型来解释了,自己意会)。当人口逼近上限时,这种宏观上的修正除了表达为饥荒、战争、疾病爆发之外,在微观上的表现还可以是生育成本提高而生育意愿降低,从而控制了人口规模。当今时代的人类自己通常认为自己的生育成本在不断提高,实际上是竞争更加激烈的表现,当环境资源受限时,为了给后代争夺更多的资源,以保证后代的竞争力时,生育成本自然会提升,这种提升的实质性表现可以是课后补习班的额外花费,也可以是天价彩礼的保证。这种竞争在保证了人口规模的同时,也产生了自然选择。

附录:说明、推论、猜想

logistic 人口模型k/R策略

一个简化的人口模型,其中N为总人口,t为时间,r为增长率(growth rate),K为环境承载人数(carrying capacity)。

因此,增长人口的方式可以是提高增长率r,或者增加容量K。此模型由于不能表达波动和人口结构,逐渐被新的模型取代。由于精力有限,因此才用此简化模型。

对人口波动的补充说明:对于中国上世纪短暂的人口爆炸型增长,可以理解为人为因素导致的短暂的模型波动,这种波动无法持久,也会被其他因素修正,还可以理解成环境资源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增长,从而所能承载的人口也相应增长,具体可以代入相应模型计算,我这里就随便说说。

关于社会分化对于人类物种稳定性的影响的猜想

人类社会类似于高度分工的蚂蚁社会,生产生活高度互相依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提高效率,单一个体,或者少数族群的存活率相当堪忧,成功率接近于于荒岛生存之类的科幻类作品。所以说,共同抚养后代的方法可能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进一步削弱人类面临重大变故时的应对能力,使人类的生态更加脆弱。当然这只是杞人忧天,缺乏论述。懒得写了,点到为止。

参考资料一则

【分形与混沌5】人口数量算不准?马尔萨斯灾难是什么?逻辑斯蒂方程中的混沌

前提是符合模型哟。